| 职 称 | 副教授 |
科研方向 | 螨类资源发掘与利用;生物防治 | |
招生专业 | 植物保护(昆虫学) | |
联系方式 | yanyi@sdau.edu.cn | |
个人简介 | ||
闫毅,男,汉族,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山东省第一批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党委委员,院学科办主任;昆虫学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蜱螨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年⁓2027年);山东省植保学会副秘书长、委员,生物防治专委会副主任(2024年7月⁓2028年7月)等学术兼职。2019年5月⁓2020年8月在美国肯塔基大学昆虫学系做访问学者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以Pest Management Science,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等为代表的科技论文40余篇。 | ||
教学背景及工作经历 | ||
2020.07⁓至 今: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 2017.11⁓2020.06: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讲师; 2015.02⁓2018.11:山东农业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12.07⁓2018.06: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处科技发展规划科\科长; 2009.09⁓2012.07: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06.09⁓2009.07: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 ||
教学工作 | ||
承担本科生《农业昆虫学》《植物检疫学》《农业螨类学》《农业昆虫学实验》《园艺植物昆虫学》《蜱螨学》等课程,以及硕士研究生《昆虫分类学》《昆虫与螨类资源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课程《农业螨类学》获“山东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入选“山东农业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蜱螨简介和生物多样性解析》入选“农业院校教育信息化作品交流展示活动优秀课件”。 主编英文专著Ontogeny and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in immature mites (Part VIII),副主编《医学蜱螨学》《中国家栖螨类》等专著2部,参编3部。 指导大学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八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个人被评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东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导师服务团’成员”等荣誉称号。指导建设“山东岱岳捕食螨科技小院”,2024年4月获中国农技协批复建设。 指导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人次)、“省级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1人次)、“慕·赵绿霸研究生奖学金”(4人次)、“清原奖学金”(1人次)等奖励和“山东省优秀学生”“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个人被评为“2022年度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指导教师”。 | ||
研究方向 | ||
1. 中气门目(革螨)系统学与谱系进化:整合分子组学、形态学等多源证据的综合研究; 2. 土栖螨类的“哨兵”功能:螨类多样性对土壤健康的响应机制与预警体系构建; 3. 本土捕食螨资源发掘与利用:从资源发掘、功能解析到产业化应用 | ||
科研项目 | ||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570548):中国厉螨科系统分类与修订:低覆盖度全基因组与形态学证据综合分析,2026.01⁓2029.12,主持; 2.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8FY100302-4):华南农区土壤螨类多样性及物种分布调查,2019.1⁓2023.12,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31501847):中国下盾螨亚科的分类与修订,2016.01⁓2018.12,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31970401):基于形态学和DNA条形码的中国菌甲螨科系统分类研究,2020.01⁓2023.12,第2位。 5.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ZR2020MC046):山东地区小兽体表革螨系统分类及其形态适应性进化研究,2021.01-2023.12,主持。 | ||
代表性科研成果 | ||
1. Lixia Xie, Xinran Wu, Xue Li, Menglei Chen, Na Zhang, Shixiang Zong* and Yi Yan*.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ost plant availability on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Bradysia odoriphaga (Diptera: Sciaridae) in China.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24) 80(6): 2724–273. (SCI, IF=4.3, 1区) 2. Yi Yan, Na Zhang, Chenglin Liu, XinranWu, Kai Liu, Zhan Yin, Xuguo Zhou*, and Lixia Xie*. A Highly Contiguous Genome Assembly of a Polyphagous Predatory Mite Stratiolaelaps scimitus (Womersley) (Acari: Laelapidae).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1) 13(3) doi: 10.1093/gbe/evab011 (SCI, IF=3.2, 2区); 3. Na Zhang; Cecil L. Smith; Zhan Yin; Yi Yan*; Lixia Xi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adults and progeny of the predaceous mite Lasioseius japonicus (Acari: Blattisociidae) fed on the cereal mite 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Acari: Acaridae),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22, 86(4): 499–515. (SCI, IF=2.0, 2区) 4. Zhang, Z.-Q., Fuangarworn, M. & Yan, Y. (2024) Ontogeny and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in immature mites (Part VIII) Title page. Zootaxa, 5485 (1), 1–225. 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5485.1.1 5. 发明专利:闫毅; 谢丽霞; 李圆圆; 王丽娜; 张倩; 秦锡凤. 巨螯螨室内循环饲养装置及饲养方法, 2017-12-21, 中国, 2017113891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