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在众多植保人的共同努力下,植保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和教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病虫害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方面形成了区域优势,对地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植保学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将招生与就业放在学生管理工作的首位,注重对招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宣传、做好服务,全院教职工积极主动参与招生就业工作,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人才推荐,向社会成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五年来,学院共培养本科生2020人,硕士研究生473人,博士研究生62人。其中3位本科生、2位硕士生和1位博士生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近百人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和村官等,1052名本科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研究生,占总人数的52.1%,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

五年来,学院组建了20余支创新创业团队,获省级以上奖励12项。组织暑期“三下乡”团队140余支,其中1个团队获得国家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多支团队获得省级优秀团队称号。10名学生发表论文11篇,研究生发表论文546篇,其中SCI/EI收录122篇。获得国家大学生各项竞赛奖励30多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项,有3名同学成功申报5项发明专利。省级优秀大学生10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4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6篇

二、科学研究屡创佳绩

学院狠抓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近五年共立项各类课题26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重点项目一项),863、转基因立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总经费0.75亿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187篇,SCI收录论文168篇,出版科技专著5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市科研奖励11项。

三、学科建设跨越发展

        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近五年,学院新增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硕士点2个。目前,学院有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植物保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菌物学、烟草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森林保护、烟草学和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硕士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287人。植物病理学科是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昆虫生物学是省重点学科,农药学科有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14年山东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通过考核评估。2015年蔬菜病虫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植物保护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10。

四、特色文娱百花齐放

学院立足专业特色,以学风建设、创新创业工作为核心,开展多项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各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建设。例如我院学生在文体方面成绩显著,学院学生曾荣获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优秀寝室、“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山东省银奖、第九届大学生交谊舞大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除此之外,学院还组织党员进行“百岗奉献”暑期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立足社会服务三农

学院始终秉持“服务三农”理念,五年来,学院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多名教师在植物病虫害防治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广大教师走向社会,服务三农,为山东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各企业也反哺教学,先后在学院设立了“胜邦绿野”奖学金、“滨农”奖学金、“慕赵”奖学金等十余项奖学金,极大激发了植保学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精神。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完善贫困生奖助学金的工作体系,力求做到帮扶到位,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

六、党建思政工作呈现新貌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认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的要求;发挥好党委、行政、教授委员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民主办学;切实做好支部建设,努力发挥好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做好工会、共青团和统战工作,积极做好离退休干部职工工作。有1名教师被山东省委授予“齐鲁先锋共产党员”称号,1个党支部被评为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学院获离退休干部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山东农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