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思政  形势政策  三个代表

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发布者:植保学院
发布时间:12-11-13
浏览次数:15
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一切变革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让位于先进的生产力,如此循环往复,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充分认识生产力本身具有的革命性和决定作用,了解生产力性质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规律,正确解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同任务、手段、途径和方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进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紧紧地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相联系,并且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进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决彻底地同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斗争,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和近代大工业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要解放的要求,代表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从而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党继续保持和发扬了优良传统,很好地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利益的要求,因而党的威信和声望不断提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很快从长期四分五裂、连年战乱、任人宰割和贫困不堪的状态中走出来,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安定。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党逐渐偏离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会遇到坎坷和曲折。展望未来,我们党要胜利完成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必须始终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坚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决定性条件。在这个问题上做得越好,党就越能牢牢掌握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只能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从过去八十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曲折经历和亲身感受,得出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首要的根据就在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特别是在历史大转折时期,总是坚定地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不断打破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除了共产党,任何其他政治力量都不可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可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世纪,我们一定要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这样,我们党才能继续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戴,才能继续带领人民胜利前进。

  • 联系我们

    电话: 0538-8242375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 271018

    E-Mail: zhibao@sdau.edu.cn

  • 校内链接

  • 校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