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念创新:创建“主体复位”培养理念,汇聚内生驱动力
将“主体复位”确定为研究生培养核心逻辑。在价值塑造维度,构建“红绿交融”思政课程体系,举办“院士专家说”场景化报告,将“三农”情怀转化为可感知的教学案例,驱动使命感具象化。在能力提升维度,修习跨校课程联盟课程,利用国家级科研平台及产业实践基地资源,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研究-实践实训”进阶路径,基于个人SWOT发展分析报告,使抽象的发展规划转化为具象的发展目标,实现价值追求与能力成长的相互印证并持续强化,实现研究生发展目标从“模糊想象”到“具象认知”的跃迁,解决研究生发展目标模糊的问题。
(2)方法创新:构建“螺旋式上升”培养方式,凝聚持续推动力
以弹性课程与创赛研用驱动为核心,形成内外协同最大合力。采用“学科核心+前沿交叉+专业实践”弹性课程体系,研究生按研究方向自主选课;实施“小组专题研讨+团队交叉指导+学术大家点拨”的指导方式,给予研究生最大辅助外力。实施“三类型”锻炼,以双创赛事激发创新思维,以科技小院驻点深化产业认知,以解决企业难题实现能力转化。模式以任务链驱动能力链,使研究生在“目标达成-价值实现”的循环中形成自我成长惯性和持续内生动力,解决研究生成长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3)体系创新:创建“多维动态评价”体系,形成自主调适力
创建“成长雷达图”动态评价,引领研究生自我完善。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课题组“月度组会碰”汇报,生成“学期成长雷达图”,直观反馈能力进阶轨迹与存在短板。实施多维评价办法,学术创新考察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学术竞赛等创新产出;实践成效关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能力;社会贡献衡量基层服务、科普教育等社会贡献价值。评价结果反馈学生本人,结合雷达图短板撰写反思报告,形成“认知-实践-反思-提升”发展循环。体系以数据化导航取代静态考核,推动研究生从“被动受评”转向“自我调适”,解决研究生培养成效评价相对单一的问题。
